水生植物对广东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具体如下:
- 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 栖息场所:广东水域的水生植物种类丰富,像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以及睡莲、浮萍等浮水植物,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昆虫等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躲避天敌的场所。例如,鱼类会在水生植物的茎叶间穿梭、产卵,一些蛙类会在芦苇丛中栖息、鸣叫求偶。
- 食物资源:水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草食性和杂食性动物提供了食物。如草鱼等以水生植物为食,而以草鱼为食的肉食性鱼类又间接依赖水生植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支撑了丰富的生物种类。
- 改善水质和水环境
- 净化水质: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域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一些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如凤眼莲对水体中的镉、汞等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降低水体污染程度,有利于维持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
- 增加溶解氧: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生植物向水中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满足水生生物呼吸需求。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有助于防止水体因缺氧导致鱼类等生物死亡,维持水域生物的多样性。
- 稳定底质: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底泥,减少水流对底质的冲刷,防止底泥悬浮,使水体保持相对清澈,为底栖生物创造稳定的生存环境,促进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如贝类、螺类等。
- 促进生态系统平衡
- 生态位分化: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在水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从水面到水底形成了多层次的生态结构。这种结构为不同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的生物提供了各自的生存空间,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 物质循环:水生植物参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它们吸收的营养物质在其死亡后又通过分解者的作用重新回到水体和底泥中,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和能量流动,保障了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 外来物种入侵:一些外来水生植物如互花米草、水葫芦等,繁殖能力极强,在广东水域可能会迅速蔓延,抢占本地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地水生植物种类减少,进而影响依赖本地植物生存的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
- 过度繁殖:某些本地水生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过度繁殖,如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一些藻类会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覆盖水面,阻挡阳光进入水体,影响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能导致水体缺氧,使鱼类等生物死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